
品讀人生//陳友四:淺 談 感 恩
文|陳友四(新興)
淺 談 感 恩
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生活態度。
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最具有感情的高等動物。感恩,是在人類社會中,在有智慧能力的人,對別人所給自己的幫助受到感激并且給予回報給別人的意思。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是正能量。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必定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是負能量。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值得深交并且容易成功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有希望,有無窮潛力的民族。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曾寫道: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依本人之淺見,我們常見感恩中最大的恩情是:父母的恩情、老師的恩情、親朋好友的恩情等。
1.父母恩情
父母給了我們的寶貴生命,從母親艱辛的十月懷胎,到我們呱呱落地那一刻開始,父母默默地關心我們。撫育我們從一個寶寶快樂玩耍,到一個學子踏上了征途,在求知路上奔波拼搏,在食、衣、住、行、教、醫等其中涌現出有多少熱烈而含辛茹苦的親情!父母既當家長,又兼當老師輔導學文化知識。父母把我們養育長大了成家立室的時候,已經把一生貢獻給了我們,卻熬白了他們自己的頭發,佝僂了他們自己的身軀。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最真摯的感情,為我們操碎了心,給我們的愛太多太深,父母之恩重于泰山!
所以,父母是我們人生之中最親愛的人,最有恩情的人,最偉大的人。我們必須在感恩里首當其中,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情大,懂得先感恩父母,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孝敬父母。父母養育我們小時候,我們應要贍養父母老時候,在良心道德上理應這樣做。只有這樣善待父母,也為自己的后代做出榜樣,讓后代學習,代代相傳,繼承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美德的光榮傳統。只有這樣善待父母,才是人間最美好的事情,生活才會圓滿、幸福、快樂,人們的心靈才能得到滋潤。
2.老師恩情
俗語說:無師不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老師為我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教導我們在文化知識的海洋之中翱翔,不斷吸收聰明智慧的養分。老師為了我們成才而竭盡全力付出辛勤的汗水,灌輸文化知識付出極大無私奉獻;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教育我們要遵紀守法做人做事,愛憎分明;我們能取得一點成績時,老師會對我們及時鼓勵,我們有時失敗了,老師不會對我們冷嘲熱諷,一直伸出溫暖的手,手牽手地教我們敢于面對失敗,尋找原因克服困難,直到我們走向光明的人生路;老師還向我們灌輸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尊老愛幼,樹立與人為善的道德觀念。
所以,我們能走向光輝的人生道路是離不開老師的教育,老師的恩情絕對不能忘記,老師應要得到我們去尊重、關心、支持。現在有些老師年紀大了,生活不方便有困難,我們應懷著感恩的心去探望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盡所能及,讓他們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得到回報,過著幸福的晚年。
3.親朋好友恩情
中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講過:“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無緣無故的恨。”
好的親人、親戚、同學、戰友、工友、朋友是離不開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曾經受到他們關心支持過的,也應不能忘記他們的恩情,要圖報。
當今社會,人心復雜,朋友遍天下,知己無幾個。朋友雖然很多,人心隔肚皮,在你遇到困難時,能真正站出來幫你的人極少之又少。在你有困難的時候,關系再好,也不要拜托別人太過分的請求,在萬不得已才去求人要有一種換位思維。當然,自己也不要隨便答應別人提出過分的請求。親戚朋友之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沒有誰理所當然要對你好,應要學會誰也不要強人所難,以免誤會產生不和諧。
但是,在你困難時曾經幫助過你的親戚朋友,為你付出努力而幫你排憂解難,拉你一把,雪中送炭,越過困境而走上光明之路,主要的原因是擁有“緣分”。“緣分”二字千金難買,我們應好好珍惜這“緣分”,永遠記住這些親朋好友曾經幫扶支持過你的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以桃報梨,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要有良知,要有“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思想。否則,有恩不報非君子,“緣盡分無”,下次當你又有困難時候,絕對不會有人幫助你,更慘的可能會被人下井落石的下場。
因此,我們要好好地珍惜在遇到困難時,曾經幫助過你的親朋好友要盡快知恩圖報,不能拖延,以免被人誤會你是忘恩負義的人,及早感恩吧!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優秀品質,是一種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懂得感恩并和知恩圖報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