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世界長壽之鄉巴馬“世外桃源”的洞穴村莊
文/李寧
陶淵明的田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仕大夫留戀寄情于山水之間,隱居于桃源深處。蔥綠青翠的竹子,柔嫩欲滴,養眼養心。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良田美池的世外桃源生活,讓多少文人墨客追求和向往!
然而現實生活中,世界著名長壽之鄉的巴馬也存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
話說周日正值春分時節,幾位愛好戶外運動的驢友們聚集在青旅得哥客棧這個大本營品茶閑聊,話題就聊到喀斯特地貌的洞穴方面。突然有人冒出一句:我們巴馬東山鄉目前還有個屯村民居住在洞穴,那里真的是個世外桃源喲。大家興趣盎然,決定前去探訪這神密的洞穴村莊。
一路驅車向著東山方向前行。進入東山地界就一路打探,問了幾個年青人卻不知道洞穴村莊在哪里,我們都顯得有些氣餒。也許是運氣好吧,在離鄉府兩公里的巴優瑤寨剛好遇上從洞穴村莊附近嫁來的少婦,她非常熱情介紹了洞穴村莊----優雅村卡哄屯,還為我們指點了“捷徑”,并且說我們的四驅越野車可以通到只有沙路的洞穴村頭,大家聽了非常高興,就直奔目標而去。
到關鍵的地方三聯村口,剛好遇到我們此行目的地的“向導”----鄰村的三聯村民委韋主任,聽說我們的來意后,他說目前洞穴已經無人居住了,大家聽了頓感心生一絲失望,但還是決定前往,并邀請他做我們的向導,他非常熱情答應。越野車艱難地在曲折和凹凸不平山路上行駛了數公里,韋主任就指著車窗外對面山坳的一處洞穴說“這里就是卡哄屯啦”。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望去遠處一個巨大的山洞出現在眼前,透過洞口茂密的樹林和竹子,可以隱隱約約看到幾間房屋。
下車后,稍作休整片刻,韋主任便帶領我們一行四人沿著名符其實的“羊腸小道”----其實所謂的小道都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山羊豆大般糞便,無人居住后這里就成了山羊放養的最佳場地。韋主任很健談,以致大家氣喘吁吁爬行了數百米的石頭山路都不覺得累。穿過一片四季茂密如春的竹林,那令人向往的神密洞穴村莊就呈現在大家面前:山洞高約七十米,深約五十多米,形成外口寬的漏斗形狀的巨型洞穴,巨大的山洞洞壁形成一個天然的后屏障。陽光斜照進洞中,和樹木竹林房屋交相輝映,仿佛恍如隔世的神秘莫測。村莊前的成片茂密樹林竹林成了村莊的天然前屏風,洞穴內有兩排泥瓦或木屋,約十多間房屋。因為是洞穴內的建筑物,有些房屋頂不用蓋瓦,后排房屋靠洞壁的連后墻都省略掉了。雖然心里有所準備,可是眼前有些破舊不堪的木屋還是震驚了我。巨大的山洞壁有幾處都被煙火熏得黑乎乎,不知歷經了多少滄桑和磨難的故事。
據韋主任介紹:這個洞穴村民的世外桃源生活據說是從200多年前開始延續至今,歷經六代人,鼎盛時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經住過10戶52人。2008年洞穴通電及通上電話。由于生活條件艱苦,隨著城鎮化步伐的發展加速,從2003年開始洞穴居民陸續搬出洞穴到外面居住和工作,所以有些房屋前的臺階上長滿了青苔,估計空閑已經有些年頭了。最后搬離的是80多歲的覃文言老夫妻,他們是去年搬到縣城與兒子安享晚年生活。對于離開的村民他們對洞穴生活依然懷有特殊的感情。“在洞穴這里居住是冬曖夏涼,每天晚上睡覺還要蓋被子”,居住過洞穴的村民如此說。由于交通極為不便,前些年還有人居住時,洞穴時不時會迎來一些慕名而來的山外游客,都要小住幾天體驗一把洞穴生活。這些游客的到來,使洞穴村民不再孤單。雖然洞居的村民都已經搬離了卡哄屯,并且居住在四面八方,但他們在外面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是朝夕相處、濡沬以共的穴居世外桃源的生活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隔二年便會組織個拖兒帶女的大型家庭聚會以增加情感呢,以示不忘自己洞穴村莊的根源。
山洞前是數十畝貧瘠凹凸不平的玉米地,一直養育著洞穴村民。山洞前的竹林旁有一股清澈且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山泉,就連2010年抗旱救災最嚴峻時也是一樣的水位,從不枯竭過,令人嘖嘖稱奇。山泉四周長滿各種各樣的植物,其中有種叫魚腥草的植物特別多,引來我們同行的女同胞采摘不止。藤類植物中還長著些不知名的花兒,引得幾只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宋朝詩人蘇軾曾經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翠竹清香滿園來,疑似夢境。然對竹葉青青的渴望,卻總是縈繞心頭。微風吹來,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算是對我們到訪的歡迎和挽留。夕陽斜照進山洞里,回望洞穴村莊,一個山洞,一澗山泉,十戶人家,數十畝貧瘠的玉米地,這就是卡哄屯洞穴村莊曾經擁有過世外桃源般的神秘生活。
